
機械業隱形冠軍雙軸轉型 邁向智慧製造|中央社影音新聞
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,人工智慧、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,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。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,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、驅動綠色創新,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。
(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中24日電)位於台中工業區的協鴻工業向來低調,卻是台灣機械業的隱形冠軍。這家累積60年製造實力的工具機大廠,在第三代接班人陳致傑的帶領下,啟動智慧製造與永續經營的雙軸轉型計畫。
協鴻創辦人陳建智出身彰化縣伸港鄉,是村裡第一位考上彰化高工的青年,畢業後選擇進入機車零件廠當學徒。
現任董事長、陳建智的妻子游束回憶,為了扛起全家生計,陳建智憑藉其機械背景,嘗試過摩托車引擎組裝、零件製造等工作,甚至曾連續7天7夜沒睡,只為準時交出因困難而乏人問津的代工產品。
陳建智有著冒險犯難的精神,深知不能只做代工,原創才能有主導權。到美國參觀機械大廠後,認定工具機「非常有潛力」。於是在1965年,投入新台幣十幾萬元的積蓄創業。游束說:「那時候旁邊全部還是甘蔗園,只有我們一家工廠。」就在這樣的環境下,陳建智親自繪圖研發出台灣第一台Bridgeport型銑床,奠定了協鴻自主製機的技術根基。
高端製造+全球佈局 成就台灣機械之光
不同於一般機械廠採外購組裝模式,協鴻堅持重要零件自製,並配置各式量測與檢驗設備,建立從零件檢驗到成品出廠的全流程品質驗證機制,導入6 Sigma品質管理系統,力求「零缺點」交貨。
游束表示,巔峰時期協鴻月產400台加工中心機,占全台外銷比重近5成。有廠商願出高價代工貼牌,陳建智卻毅然拒絕。他的經營理念「可以的時候賺點錢,必要的時候賠點錢,永遠要做出最好的機械。」這句話如今仍高掛在協鴻一廠正門,作為企業精神的傳承。
當年「英文不大好」的陳建智提著一卡皮箱、帶著一本英文會話書走遍全球,與代理商建立數十年深厚合作,最終讓自有品牌「Hartford」打進波音、空中巴士、Samsung、Nokia、NASA等供應鏈,在65個國家累積3萬台出貨成績,成就名副其實的「日不落企業」。
在協鴻成為全球加工中心機領導品牌後,「不老騎士」陳建智為圓年輕時的機車夢,更在1995年創立哈特佛工業,打造台灣自有品牌機車。
轉型不能靠傳統 第三代接班啟動雙軸革新
2025年,協鴻創立60周年,經營重任也交棒給第三代、執行董事陳致傑,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財經系的他分析,在中國及日本夾殺下,若持續依賴舊模式經營,協鴻未來可能陷入嚴峻局面,因此將「智慧製造」與「永續經營」設定為雙轉型引擎,帶領團隊透過AI(人工智慧)分析、碳盤查等,全面升級產品技術與管理流程。
在經濟部疫後振興及轉型發展專案貸款與精密機械研究中心協助下,協鴻導入智慧能源管理與AI即時監控系統,推動設備減碳與精度提升。根據估算,光是新開發的高精度加工設備,在導入AI自動補償模組後,每年維修成本可降低5%至10%,產品單價可提升10%以上,且依據ISO 10791-6五軸同動檢驗,補償後精度提高達15%。
今年底,協鴻也將在捷克設立歐洲發貨中心,串聯全球80多個銷售與服務據點,建立全天候客戶服務網,朝全球智慧機械第一品牌邁進。
人才翻轉產業印象 從黑手工廠走進科技業
不只機台升級、碳排減量,陳致傑還著手翻轉機械業「黑手」的刻板印象,走進協鴻廠房,映入眼簾的是整齊、明亮、乾淨的工作空間,就如同科技大廠一樣。
「很多人一聽到機械廠,就想到油汙、悶熱、重勞力。」陳致傑說,年輕人大多不願意進入這個產業,因此傳統產業面臨的不只是技術瓶頸,還有人才斷層的困境。
從2024年開始,他啟動協鴻「人才培育」行動計畫,一方面提升中生代責任與參與感,一方面將老師傅的經驗數據化建檔,確保技術知識不隨人事凋零而流失。同時,也積極網羅年輕世代與女性人才加入研發與行銷部門,透過社群貼文與影片,重新詮釋機械廠的樣貌,盼能招募更多年輕人加入。
面對2026年歐洲聯盟正式實施的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及美國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祭出的對等關稅衝擊,陳致傑坦言,雖然全球工具機市場當前正值景氣修正,但隨著電動車、智慧製造與再生能源等應用爆發,對高精度加工設備的需求將重新起飛。這波轉型,不只是為了眼前的競爭,更是協鴻下一個60年的起跑線。「我的目標,是打造協鴻成為客戶加工中心機裡的精品品牌。」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fe/202507240044.aspx?topic=47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