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中工業區,有一家默默將台灣製造推向國際舞台的公司。他們的精密機械正在NASA太空計劃中運轉,支撐著波音飛機生產線,設備遍布全球65個國家,累積超過3萬台出貨實績,讓台灣製造如日不落般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。
這些成果的起點來自60年前,有位機械學徒陳建智在台中甘蔗田邊創業,懷著「不能只做代工,要有自己的技術」的信念,七天七夜不闔眼,手工打造出台灣第一台Bridgeport型銑床,開啟了協鴻工業自主研製的篇章。
然而,時代的巨輪不會停下腳步。當企業經營重任傳承到第三代執行董事陳致傑手中時,他面對的是來自中國大陸、日本的激烈競爭壓力,以及全球智慧製造的轉型浪潮。但他選擇的不是保守的守成策略,而是勇敢的變革之路。
在產發署與精密機械研究中心協助下,協鴻導入AI即時監控與智慧能源管理系統。轉型成果驚人:維修成本降低5-10%,設備單價提升10%以上,加工精度大幅躍升。
這個案例證明了:當傳統工藝遇上AI,並非被取代,而是迎來了全面升級。產發署將持續陪伴台灣產業,一起用科技深化工藝、用轉型打開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