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位转型已是产业进行式,人工智慧、净零碳排更是政府与企业面对的两大挑战,攸关台湾未来竞争力。中央社第一线采访团队,深入报导政府与百工百业如何运用AI优化生产流程、驱动绿色创新,见证台湾产业再一次跃升。
(中央社记者林孟汝台中24日电)位于台中工业区的协鸿工业向来低调,却是台湾机械业的隐形冠军。这家累积60年制造实力的工具机大厂,在第三代接班人陈致杰的带领下,启动智慧制造与永续经营的双轴转型计画。
协鸿创办人陈建智出身彰化县伸港乡,是村里第一位考上彰化高工的青年,毕业后选择进入机车零件厂当学徒。
现任董事长、陈建智的妻子游束回忆,为了扛起全家生计,陈建智凭借其机械背景,尝试过摩托车引擎组装、零件制造等工作,甚至曾连续7天7夜没睡,只为准时交出因困难而乏人问津的代工产品。
陈建智有着冒险犯难的精神,深知不能只做代工,原创才能有主导权。到美国参观机械大厂后,认定工具机「非常有潜力」。于是在1965年,投入新台币十几万元的积蓄创业。游束说:「那时候旁边全部还是甘蔗园,只有我们一家工厂。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陈建智亲自绘图研发出台湾第一台Bridgeport型铣床,奠定了协鸿自主制机的技术根基。
高端制造+全球布局 成就台湾机械之光
不同于一般机械厂采外购组装模式,协鸿坚持重要零件自制,并配置各式量测与检验设备,建立从零件检验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品质验证机制,导入6 Sigma品质管理系统,力求「零缺点」交货。
游束表示,巅峰时期协鸿月产400台加工中心机,占全台外销比重近5成。有厂商愿出高价代工贴牌,陈建智却毅然拒绝。他的经营理念「可以的时候赚点钱,必要的时候赔点钱,永远要做出最好的机械。」这句话如今仍高挂在协鸿一厂正门,作为企业精神的传承。
当年「英文不大好」的陈建智提着一卡皮箱、带着一本英文会话书走遍全球,与代理商建立数十年深厚合作,最终让自有品牌「Hartford」打进波音、空中巴士、Samsung、Nokia、NASA等供应链,在65个国家累积3万台出货成绩,成就名副其实的「日不落企业」。
在协鸿成为全球加工中心机领导品牌后,「不老骑士」陈建智为圆年轻时的机车梦,更在1995年创立哈特佛工业,打造台湾自有品牌机车。
转型不能靠传统 第三代接班启动双轴革新
2025年,协鸿创立60周年,经营重任也交棒给第三代、执行董事陈致杰,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财经系的他分析,在中国及日本夹杀下,若持续依赖旧模式经营,协鸿未来可能陷入严峻局面,因此将「智慧制造」与「永续经营」设定为双转型引擎,带领团队透过AI(人工智慧)分析、碳盘查等,全面升级产品技术与管理流程。
在经济部疫后振兴及转型发展专案贷款与精密机械研究中心协助下,协鸿导入智慧能源管理与AI即时监控系统,推动设备减碳与精度提升。根据估算,光是新开发的高精度加工设备,在导入AI自动补偿模组后,每年维修成本可降低5%至10%,产品单价可提升10%以上,且依据ISO 10791-6五轴同动检验,补偿后精度提高达15%。
今年底,协鸿也将在捷克设立欧洲发货中心,串联全球80多个销售与服务据点,建立全天候客户服务网,朝全球智慧机械第一品牌迈进。
人才翻转产业印象 从黑手工厂走进科技业
不只机台升级、碳排减量,陈致杰还着手翻转机械业「黑手」的刻板印象,走进协鸿厂房,映入眼帘的是整齐、明亮、干净的工作空间,就如同科技大厂一样。
「很多人一听到机械厂,就想到油污、闷热、重劳力。」陈致杰说,年轻人大多不愿意进入这个产业,因此传统产业面临的不只是技术瓶颈,还有人才断层的困境。
从2024年开始,他启动协鸿「人才培育」行动计画,一方面提升中生代责任与参与感,一方面将老师傅的经验数据化建档,确保技术知识不随人事凋零而流失。同时,也积极网罗年轻世代与女性人才加入研发与行销部门,透过社群贴文与影片,重新诠释机械厂的样貌,盼能招募更多年轻人加入。
面对2026年欧洲联盟正式实施的「碳边境调整机制」(CBAM)及美国总统川普(Donald Trump)祭出的对等关税冲击,陈致杰坦言,虽然全球工具机市场当前正值景气修正,但随着电动车、智慧制造与再生能源等应用爆发,对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将重新起飞。这波转型,不只是为了眼前的竞争,更是协鸿下一个60年的起跑线。 「我的目标,是打造协鸿成为客户加工中心机里的精品品牌。」
资料来源: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fe/202507240044.aspx?topic=4724